首页 沧州 社会

北师大教授李山“诗经之城”讲《诗经》

2016-07-21 07:48 沧州晚报

摘要:大雨中,来听讲的人越来越多

文/殷毓平 陈中敏

图/刘桂茂 殷毓平 王少华

本报讯 昨天上午,《三百篇的经典内涵——诗经文化讲座》在市图书馆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不顾在任丘、河间、献县、南皮等地考察的疲劳,为我市国学爱好者奉上了三个小时的精彩讲座。

QQ截图20160721073806

 

当天大雨倾盆,却挡不住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百余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听众中,有鬓发斑白的大学教授,有中学老师、青年学者;有一大早从县城赶来的国学爱好者,还有刚刚会写字的小朋友。

李山先生先后师从启功、聂石樵、夏传才先生,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在《诗经》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出版过《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风诗的情韵》等著作,多次在央视《百家论坛》等节目进行古典文学的演讲。讲座中,他用通俗风趣的语言纵谈《诗经》与中国文学的渊源流变,阐述《诗经》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底,对《关雎》《思齐》《蟋蟀》等《诗经》经典名篇进行深刻解读,并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交流互动。

本次讲座由市委宣传部、沧州师范学院联合主办,沧州文化研究会、沧州图书馆承办,旨在挖掘、弘扬和开发沧州的《诗经》文化,促进《诗经》从专业研究向应用传播转变,推动《诗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沧州,与《诗经》有着不解之缘

——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感赞沧州文脉深厚

18日下午,李山先生从北京直接赶往任丘,考察《诗经》四大家之一的韩婴故里;第二天早晨8点出发,一直到晚上9点,他马不停蹄到河间、献县、南皮,走访考察沧州有关《诗经》的文化遗存,随后参观沧州名人美术馆,接受记者采访。这就是一位学术大家的沧州节奏。

人们看到,53岁的李山先生一路之中拄着拐杖。原来,他的腿前段时间因为半月板撕裂做了手术,尚未彻底痊愈。他是拖着病腿,在酷暑中完成考察的。

QQ截图20160721073755

 

“原来以为沧州就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这次考察下来,深感沧州不简单!沧州文化底蕴深厚,出了不少人才。沧州与《诗经》有着不解之缘,这与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献王刘德是分不开的。”19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沧州可以好好利用《诗经》文化,设立《诗经》雕塑、编排《诗经》主题歌剧、开发《诗经》旅游线路,甚至可以把沧州打造成吸引京津人群的“京南文化公园”。

在任丘市,当地学者向他介绍相关“韩诗”的情况。李山说,这些学者对“韩诗”和韩婴的情况津津乐道,对《诗经》与当地的历史渊源介绍得很详细,令人很欣慰。这些是任丘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当地政府应该利用好,传承好。

走进河间市冯国璋故居的三进院落,他认真看了这里的一砖一石。旧瓦当残片上交叉的民国国旗图案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这里非常适合改造成全国第一家“民国文化博物馆”。而河间市的诗经公园、诗经斋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写在墙上的“诗经村”的大字,让人看了眼前一亮。

在献县,李山先生参观了献王纪念园、毛公墓、献王祠。“献王刘德对《诗经》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招毛苌为博士,讲学传经。可以说唯刘德之功使《毛诗》流传至今。不仅献王刘德,沧州出现的文化名人很多。像清代的纪晓岚,他耗时十多年功夫编纂《四库全书》,非常了不起。纪晓岚是在沧州这片文化沃土上成长的,是深厚文化积淀下的文化传承。”

谈话间,李山先生常常自然地吟诵起《诗经》中的诗句,并联想古今中外的经典佳话。谈到在南皮县考察了尹吉甫墓和尹吉甫墓前乾隆残碑时,李山吟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他介绍说,尹吉甫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师,《诗经》中有些篇章是赞美尹吉甫功绩的;更有些篇章是尹吉甫所作。南皮有这样一位诗人、政治家、大将军的墓地,有可能是这儿的人,还有一种可能是他的采邑在这里。

“《诗经》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没有《诗经》就没有后来的唐诗宋词。现在的许多语言都能在《诗经》找到出处。”经典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让经典离我们更近。李山先生说,《诗经》是有魅力的经典,它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底。沧州有这么多的《诗经》遗址和纪念地,这是沧州的宝贵财富,沧州应该好好利用和弘扬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