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乡情怀“拍”出沧州品格
摘要: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摄影报道
沧州的美食有多少?
沧州的名胜古迹有什么典故?
3年前,纪录片《舌尖上的黄骅》在网络上火了起来,人们一边在屏幕前咽着口水,一边回忆着记忆深处那熟悉的味道;前不久,一部《清真北大寺》微视频再次赢得广大网友的认可,有人称其为“史上最美”。
这些宣传沧州文化的视频都出自冯月亮之手,他说,“既是慰藉家乡情怀,更是弘扬沧州文化,希望我们的作品能成为沧州的名片,让家乡人自豪,让大家了解沧州文化。”
“林冲发配地”让他“很受伤”
冯月亮从小在农村长大,喜欢文艺的他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成立文化公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工作原因,冯月亮经常到外地出差,每当说起自己是沧州人的时候,对方都会问:“你是不是也会功夫?”
“很多人对沧州的认识仍是《水浒传》中的‘林冲发配地’,提及文化就联想到‘沧州的把式’。”这让冯月亮很“受伤”,“一部水浒让沧州的大名传遍天下,而沧州的武术,更让世人了解到了我们的豪爽和侠义之风,但这不是沧州的全部。我们有着1500年的建州历史,有古贝壳堤、运河、铁狮子、单桥等历史古迹。我们是儒学再生地,是‘实事求是’发源地,有传注《诗经》的毛亨、毛苌……沧州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名片上不应只有‘江湖气’。”
3年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了大江南北,冯月亮和他的团队受此启发,也想要拍摄一部通过介绍沧州美食,反映沧州文化的纪录片。一共3集的《舌尖上的黄骅》应运而生。
介绍黄骅的各种美食,记录沿海人民的喜怒哀乐,在每一种美食的背后,讲述的是沧州人的包容与这座城市的精神。
拍摄没有经济回报的纪录片,对于这家并不算大的文化公司来说并不轻松,但冯月亮从未迟疑过,“老百姓喜欢看接地气的作品,纪录片一经上线,点击量飞速上升,绝大部分的反馈信息持认可态度,这说明我们找对了方向。”
做沧州文化土壤上飞驰的“小火车”
《清真北大寺》的拍摄成员以90后居多,年轻却并不莽撞,拍摄手法、相关知识无不仔细推敲,就连不足3分钟的影片时长也是经过调查得出的。“3年前的《舌尖上的黄骅》时常为20多分钟,而《清真北大寺》不足3分钟。因为时代不同了,原来的观影方式以PC端为主,如今移动互联网盛行,人们更倾向于用手机上网,崇尚快餐文化。文化产品要通俗化,每个人都有家乡情结,以大众更接受的方式宣传沧州文化与历史,更利于传播。”
“虽然每天经过清真北大寺的人很多,但进去的却很少,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它依旧充满了神秘。”在冯月亮看来,他有责任让更多的沧州人了解自己身边的文化古迹,也有义务让更多人全面地了解沧州和沧州文化。“不止清真北大寺,还有古贝壳堤、运河、铁狮子、单桥……这些能体现沧州文化和历史的古迹,我们都要拍。”
沧州有独特的诗经文化、运河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千童文化、红色文化、大洼文化,这些文化需要通过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更直观地呈现出来。
3年前,《舌尖上的黄骅》得到了社会认可之后,冯月亮有了新想法,他要拍摄一部关注沧州文化的纪录片。
“片名就叫《文化沧州》,从2014年开始储备素材,除了本地拍摄,也要远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冯月亮介绍,第一季的《文化沧州》主要分为“一文一武”两部分,“文是儒学,武是武术,不以简单介绍武术门派、招数技法、风景名胜为目的,而是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递沧州人精神和文化。”
前不久,冯月亮和他的团队一起成立了沧州小火车影视公司,“把沧州文化作为这趟旅途的铁轨,小火车可以衍生出很多节车厢,可以一站一站往下走。”
“‘林冲发配地’是对沧州的误读。”冯月亮说,“宣传沧州、介绍沧州很多人都在做,我们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群体。希望能通过‘互联网+影像’的方式,把沧州文化在互联网上宣传出去,体现沧州精神和沧州人的品性,让更多人全方位了解沧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