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腔的传承人
摘要:哈哈腔又叫“柳子调”,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成,清末民初达到鼎盛。随着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年轻人对哈哈腔的喜欢程度已经逐渐减退。2006年的时候,哈哈腔被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刘宗发告诉记者,剧团里年纪最大的73岁,最小的6岁,6岁到12岁之间的孩子有20来个,只能靠假期学学戏,为了能让这些孩子们坚持学戏,刘宗发说,自己可以说是用了所谓的“糖衣炮弹”,孩子们学戏,刘宗发管孩子们一顿中午饭,每月还给500元钱。
http://upload.jrcz.net/2015/0924/1443092956739.jpg 刘宗发告诉记者,剧团里年纪最大的73岁,最小的6岁,6岁到12岁之间的孩子有20来个,只能靠假期学学戏,为了能让这些孩子们坚持学戏,刘宗发说,自己可以说是用了所谓的“糖衣炮弹”,孩子们学戏,刘宗发管孩子们一顿中午饭,每月还给500元钱。 http://upload.jrcz.net/2015/0924/thumb_228__1443092956739.jpg -
刘家不是村里哈哈腔的第一代传承人,传到刘宗发爷爷的时候,应该算是第三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哈腔有些中断,直到1984年刘宗发和村里几个喜欢哈哈腔的人才又开始成立了个剧团,也是到这个时候,叩庄村的哈哈腔才算是从他这儿传承。
http://upload.jrcz.net/2015/0924/1443092955388.jpg 刘家不是村里哈哈腔的第一代传承人,传到刘宗发爷爷的时候,应该算是第三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哈腔有些中断,直到1984年刘宗发和村里几个喜欢哈哈腔的人才又开始成立了个剧团,也是到这个时候,叩庄村的哈哈腔才算是从他这儿传承。 http://upload.jrcz.net/2015/0924/thumb_228__1443092955388.jpg -
剧团刚成立的时候有60多人,刘宗发在村里办了个厂,唱哈哈腔的多数既是村里的村民也是工厂的工人。厂里忙的时候一起做工、农闲时候一起排戏演出,为此刘宗发还专门在500多平米的厂房里搭了个戏台,腾出两间房当化妆间和排练厅。
http://upload.jrcz.net/2015/0924/1443092955695.jpg 剧团刚成立的时候有60多人,刘宗发在村里办了个厂,唱哈哈腔的多数既是村里的村民也是工厂的工人。厂里忙的时候一起做工、农闲时候一起排戏演出,为此刘宗发还专门在500多平米的厂房里搭了个戏台,腾出两间房当化妆间和排练厅。 http://upload.jrcz.net/2015/0924/thumb_228__1443092955695.jpg -
哈哈腔又叫“柳子调”,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成,清末民初达到鼎盛。
http://upload.jrcz.net/2015/0924/1443092956615.jpg 哈哈腔又叫“柳子调”,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成,清末民初达到鼎盛。 http://upload.jrcz.net/2015/0924/thumb_228__1443092956615.jpg -
虽然这么做,可孩子们长大以后真能从事哈哈腔的也是少之又少,“孩子们都有他们更好的未来,我现在让他们学戏,只是想等他们长大以后想起来,在自己儿时,脑海里有过哈哈腔的印记。”说这话时,刘宗发有些无奈,也有些惋惜,“至少,这样哈哈腔还有传承下去的希望。”
http://upload.jrcz.net/2015/0924/1443092955188.jpg 虽然这么做,可孩子们长大以后真能从事哈哈腔的也是少之又少,“孩子们都有他们更好的未来,我现在让他们学戏,只是想等他们长大以后想起来,在自己儿时,脑海里有过哈哈腔的印记。”说这话时,刘宗发有些无奈,也有些惋惜,“至少,这样哈哈腔还有传承下去的希望。” http://upload.jrcz.net/2015/0924/thumb_228__1443092955188.jpg -
青县木门店镇的叩庄村,不到400户人家、有1500多人,平时和别的村子一样平静,可逢年过节哈哈腔一唱,这里就是方圆几十里的中心。
http://upload.jrcz.net/2015/0924/1443092956956.jpg 青县木门店镇的叩庄村,不到400户人家、有1500多人,平时和别的村子一样平静,可逢年过节哈哈腔一唱,这里就是方圆几十里的中心。 http://upload.jrcz.net/2015/0924/thumb_228__144309295695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