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好人之城 一派文明新风
摘要:“沧州好人”“淮北好人”已成为城市品牌,成为引领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风向标
淮北、沧州相隔千里,却因“好人之城”建设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全国7884名上榜“中国好人”中,沧州、淮北两市共计上榜人数达266人,分列全国地级城市第一和第二位,“沧州好人”“淮北好人”已成为城市品牌,成为引领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风向标——

编者按:安徽淮北,一座缘煤而建、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素有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动力之乡等美誉。建市50多年来,淮北在为国家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代价: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亟待修复、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成为决定淮北前途命运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然而,淮北的执政者们没有坐吃山空,而是以建设精致淮北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调结构,促转型,实现了由资源产业“一业独大”向优势产业“多业并举”的转变。日前,沧州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新闻媒体赴淮北采访。即日起,本报开设“城市之间”专栏,重点围绕淮北市“好人之城”建设、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美好乡村建设等方面实践与经验进行集中报道,敬请关注。
沧州,淮北,一个地处燕赵,一个黄淮之间,相隔千余里。如果不是“中国好人”评选,人们很难把这两座城市联系到一起。
淮北是一座拥有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煤城”,煤炭“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品格,成为淮北精神的精准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精神历久弥新,熏陶着一代又一代淮北人。
行走在淮北市的大街小巷,画廊、广告宣传栏内好人事迹、好人形象随处可见,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放大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示范效应。正如淮北市委书记肖超英所说:“在转型发展中,淮北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核心任务,在具体实践中,注重培育好人文化,把淮北好人现象提升到一个社会管理学的层面。”
道德引领,铸就“大爱淮北”
从10多年来时刻热衷公益事业的新华区外贸小区党支部书记蒋淑华,到20多年来悉心照料170多位孤寡老人的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大孝闺女”周汝珍;从黄骅“2·28”冰河救人群体,到助学、敬老、帮困的志愿服务组织博爱人生爱心社……他们是狮城的“草根”明星,他们的事迹深深植根于百姓的心中,为沧州注入了爱的暖流。
同样,近年来,淮北市不断加大好人典型、好人群体的培树力度,他们的事迹或闪亮荧屏、或见于报端:13年如一日坚持植树,将荒山变绿洲的七旬老人石宗宏;16年义务献血87000毫升的环卫工人周凤珍;勇救4名落海渔民的“华江7”海轮英雄群体;长期帮助弱势群体,尽己所能服务社会的燕飞志愿者服务队……这些闪亮的名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
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的力量作支撑。多年来,淮北市把推荐评选“淮北好人”活动,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擦亮好人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切实把好人精神转化为一种导向、一种理念、一种动力,激励好人辈出。2007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月评十佳”“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事迹”“感动淮北十佳人物” “淮北市道德模范”评选活动。2008年5月起,全力推进“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评选活动,挖掘凡人好事、推举身边好人,用身边的感动凝聚力量,让平凡的善举升华情操, 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美好情怀,厚实道德建设的群众根基。建立了从社区(村)、街道(乡镇)、区县、市四级“身边好人”评选推荐机制,形成了“推基层、基层推,评群众、群众评”的好人评选制度。定期在全市97个社区、4个区县分级推荐“淮北好人”,始终保持了“中国好人榜”入选人数全省第一的良好态势。以家庭为评选对象的“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百名孝星”“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已经制度化、经常化。
为充分发挥身边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典型示范推动文明传播,用身边好人传递道德正能量,淮北市积极开展对好人好事的宣传报道。在机关、企业、学校、乡镇、社区等单位积极邀请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讲述好人事迹,让广大群众亲身认知、感悟、接受和提高。据统计,全市举办各种规模的“道德讲堂”1500多场次,“讲道德、做好人”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设立好人专栏,定期推出好人的先进事迹,以此引导市民向善向好,垒积文明淮北的道德高地。
从2008年6月,中央文明办启动“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来,淮北市已有11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名列安徽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
“淮北好人”树起道德标杆,志愿服务呈现“森林效应”
每个好人就是一个能量核,在身边凝聚起一支爱心队伍;每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引领民众汇聚成爱的方阵。在沧州,50年来时刻以雷锋为榜样,默默无闻地做好事、善事的谢清洁,感召了一大批人投身爱心公益事业,“清洁志愿服务队”“清洁爱心和谐组”……一个个以她名字命名的爱心组织陆续出现。谢清洁已不再是个体,她人格的力量、人性的光辉正辐射成一个爱心群体。
在淮北,丰厚的道德土壤也滋养着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构建成了一片“道德森林”。
绿丝带,淮北人无人不知,这是一个随时可以帮助他人的标志,也是一个志愿服务标识。每年6月的7日、8日、9日三天,淮北市的出租车、私家车、公交车都会集中挂上绿丝带。2006年,淮北市就有200多辆车参加了“绿丝带”爱心送考行动。今年,在市文明办、市交通运输局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爱心送考的车辆已达1200余辆。
谢先生的儿子由于大腿摔伤做了手术,钢板留在体内,行走不便,考点离家很远,谢先生眼有疾患也无法送考。高考前夕,他拿起电话,表达了给孩子预定一辆爱心出租车的愿望。第二天早上7点40分,“的姐”刘玲的车到达谢先生家楼下。
独居曙光社区的杨大妈,一次烧水时突然发现煤气管道老化漏气了。身边无子女,不知道该去哪里更换管道,她试着在自己的窗口上系上了一条显眼的绿手帕,十分钟后,一个素不相识的青年敲响了她的房门,青年叫来了维修管道和灶具的专业人员。当杨大妈对青年表示感谢时,青年说:“您不知道我,我可知道您,您的名字是‘在册’的。”
淮北市相山区黎苑社区的志愿者耿艳向记者解释了什么叫“在册”。她说社区早就为孤寡、空巢老人建立了档案,并成立了专业服务队。2008年这个社区只有50名志愿者,现在已经发展到了400多名。志愿者分工协作,有爱心帮扶、真情相助、医疗保健、家庭教育、节能环保、文体娱乐志愿者服务队,提供心理抚慰、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应急救助、法律援助、文体活动等各类志愿服务。
从2010年开始,淮北市就全面启动了“绿丝带”行动,几年下来,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凡是需要帮助的人,只要把绿丝带往窗上一挂,就会有附近的志愿者前去相助。目前,淮北市区有12万名志愿者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爱心集结号、燕飞服务队、爱心车队、薪火义教社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达20多类近1000支,各类志愿服务小分队多达3000余支,也催生出爱心服务班、蒲公英志愿者等党员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队。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村志愿服务站,拥有各类志愿者8万余人,服务类别包括帮困扶贫、助教、科普、环保、法制、文化、卫生等。
成立于2005年,目前成员达4000人的淮北师范大学薪火义务支教社,以义务支教、爱心资助为主,为61所农村小学义务授课11万余课时,为农村困难中小学生提供衣物文具3.4万多件,超过1.5万名农家孩子受益……填补了农村学校相关课程的空白,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关心未成年人创新案例奖。
人口不多好人多的淮北市,处处彰显了“小城大爱”的城市品格。
让好人有好报,为道德撑起一片天
别人有难好人帮,好人有难大家帮。为让身处困境的好人生活有保障,沧州建立了“好人后援会”,以帮资金、帮发展、帮教育、帮健康为内容,常年开展帮扶、关爱、慰问“沧州好人”和道德模范活动,目前已累计提供帮扶资金物资570余万元,为好人办好事实事500余件,成为“沧州好人”的坚强后盾。
让好人有好报、善行有善果。长久以来,淮北市在帮助身处困境的好人方面也在做着不懈努力,让善举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近年来,淮北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志愿活动专项经费;每年表彰100名优秀志愿者,让“做好事、长好心、当好人、有好报”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同时制定实施《淮北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帮扶管理办法》,把一系列关爱帮扶礼遇措施制度化,让道德模范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从2008年起,淮北市财政按每年都拨付困难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专项资助资金,实现对有困难好人及道德模范进行帮扶的常态化。截至目前,淮北市文明委先后资助见义勇为道德模范任印民、孝老爱亲好人田建园、助人为乐好人周凤珍等困难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100余万元。每年重大节日,由市几大班子负责同志带队,专门开展慰问好人活动,并组织他们参加春节团拜会,营造了当好人受尊重的浓厚氛围。
年度体检为道德模范保健康。淮北市文明办和淮北市人民医院加强协调,目前已正式签定协议,从2014年开始,每年由市人民医院出资,为110位“中国好人”及道德模范提供价值300元的免费体检,今年体检工作于3月份进行。此项举措,切实为“中国好人”送去了温暖和安心,在社会上营造了“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淮北市文明委制定了《淮北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管理办法》,用制度把关爱道德模范固定下来,解除了当好人、做好事的后顾之忧,推进淮北好人不断涌现。
购买保险解除好人后顾之忧。每每遇到全市性的重大活动,组织方都会邀请“中国好人”代表作为嘉宾出席,向“中国好人”及道德模范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尊贵的礼遇。2013年12月31日,淮北市文明委举办“勤善之美、德耀中华”2013感动淮北中国好人颁奖典礼,邀请了全市“中国好人”观礼,并评选出50名2013年度感动淮北“中国好人”。在活动现场,淮北一家爱心企业出资20万元,为全市107名“中国好人”购买了两年意外伤害保险,为中国好人添置了“护身符”。为扩大宣传,市属各主流媒体统一开设好人专栏,对“中国好人”和道德模范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全方位、高频率的宣传报道。
志愿者无私奉献的风采,诠释着淮北“小城大爱”的精神海拔,社会各界也在为志愿者提供方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精致淮北添加着美丽元素。
记者手记:临行时,淮北市文明办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日前,一位收废品的老人因为三轮车车闸失灵不慎摔伤,路过市民没有冷漠,一双双援手让老人倍感温暖,在淮北这座好人之城再次唱响好人赞歌。不仅如此,在淮北市的大街小巷,如果路面上有垃圾,人们都会捡拾起来,放进垃圾桶。在淮北,“好人精神”已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成为人们内心深处践行“善举”的航标。
在淮北市政府世纪广场东侧,矗立着一座精神地标:淮北市体育场。一排蜿蜒数百米、由灯箱组成的广告群像,从体育场西一直延伸至东南。每当华灯初上,灯箱熠熠闪亮,这组群像被市民称为“好人长廊”,被网民称为“集合起来的正能量”。“淮北好人”用他们道德上的高尚和坚持,默默维护着社会的正气,以他们平凡的行动和伟大的精神,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人们见贤思齐、奋发向上。无论是“路见不平,挺身而出”的侠胆,还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善举,都在向人们昭示着道德的庄严和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