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有个篮球村
摘要:小到7岁娃,老到七旬翁,肃宁付佐乡葛庄村男女老少爱打篮球。
本报记者 邓晓燕 本报通讯员 杨进涛 摄影报道
核心提示:四十多年来,打篮球成为这个村子的时尚,无论是冬歇农闲,还是茶余饭后,无论是壮实的汉子,还是娃娃学童,肃宁付佐乡葛庄村已被打篮球“刷屏”。
小到7岁娃,老到七旬翁,就是灶台边忙活的老婆婆都能投篮。这句话,在葛庄村不是空谈。这个美誉“篮球之乡”的村子,人们和睦和谐,心齐气正,村风村貌喜人。许多人也因此而找到了出路,走出了村子,到更广阔的天地间施展自己的才能。
热闹的村级篮球场
“传球,传球——”一个人向被三名对手队员逼近的同伴大声呼喊,篮球在这个声音之后迅速抛出,稳稳地落在一名队员手上,他以矫健熟练的动作迅速传给另一位队员,直逼篮板。另一对的队员也不示弱,抵死防守,但终究以3分之差在上半场落后于另一队。中场休息,拉拉队员表演鼓劲儿,为暂时领先者助威打气。获胜的一队并没有因为暂时领先而洋洋得意、掉以轻心,而是相互配合,乘胜追击,比分在下半场不到十几分钟时,已是41:27。处于下风的队员不畏惧不气馁,每分必争,以致分数不断拉近,场外的“观众”高声呐喊……一场精彩的篮球赛很快结束了,获胜的队员不骄傲,落后的队员不气馁,总结经验约好下次再赛。
这是一场近乎专业素质的篮球比赛,但他们又都不是专业的篮球队员,这些都是农闲时,放下锄头的农民。这个村就是肃宁县大佐乡葛庄村。2月26日,记者采访时,有幸见到了这一场精彩的比赛,感受到人们的快乐与放松。
葛庄村在肃宁县城西4公里处,这里就是人们所说的“篮球之乡”。篮球融入改变了葛家庄村民的日常生活:男女老少从7岁到70岁都能上场,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因为篮球有了走出农村的机会,村里因为篮球比赛上下心齐气正,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附近县市的篮球爱好者,都来我们村子打球。”葛庄村支部书记李海渤说,每天下午、晚上,村民们都会到葛庄村村南的这个篮球场来打球,“有时人多,就打半场。”李海渤说,“愿意上场的人再多了就以比赛的方式争取上场,输了的队员下来,再换成另一批。”他告诉记者,村民们个个兴奋,而篮球场上每天都热闹非凡,实在没机会上场的人们就在外围当观众,当裁判。
“人人是裁判。”李海渤说,他们村子的男女老少个个都知道比赛规则,在这里谁都不能“躲猫猫”。

荞麦篮球“胳膊架”
“下到7岁、上到70岁的村民都会打球,灶台边忙活的老太太都能投篮,并不是空话。”村支书李海渤说,葛家庄能成为家家户户有篮球、男女老少都打球的“篮球之乡”,是用了40多年时间来沉淀。
1973年,在村小学体育老师李如岭的组织下,葛家庄有了自己的第一支小学生篮球队。
“当时,村子里没有篮球场,打麦场就成了篮球场。”李海渤说,那时,也没有篮球,就用布做成圆形,里面装好了荞麦。篮球有了,没有篮球架,智慧的葛庄村人想出了办法:一个人站在高处,两个胳膊做环形抱姿,这样篮球架也有了,人们就可以进行篮球比赛了。
后来,村民将钢筋制成环状,钉在木板上,再把木板钉在树上,这样出来了篮球架。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有了篮球,有了篮球架。队员们没服装,夏天光膀子冬天破毛衣。
“就这样,我们村子还获得好成绩。”李海渤说,组队当年,在全县小学生篮球比赛中,村小学的队伍夺冠了。
这之后,葛庄村在两年一届的沧州地区小学生篮球比赛中实现“三连冠”;1980年,葛庄村小学篮球队代表沧州地区出战全省比赛并得冠。自此,葛庄村“梦之队”声名远扬。

每年的赛事就是村子的大事儿
采访中,记者看到,在葛家庄村南,一座标准塑胶篮球场以及附属配套设施,观众席有320个座位,绿色的围栏边上,6个大灯分布在球场四处。
“人们不但白天来这里打球,晚上也来。”。66岁的村民葛加迈打了40多年篮球,他说:“从没想过家门口能有这么好的球场。”
这座球场自2014年建成以来,不仅满足了村民日常运动的需求,更“高规格”连续举办三届农民篮球邀请赛。除了同县其他村的由农民组成的队伍,还有附近县市的机关企事业队伍参赛;比赛每年5月下旬举行,前后长达6天,采用单循环制,积分最高的两支球队最终相遇决赛。
“我们这里的比赛虽然是村级比赛,可是,请来的裁判员都是国家级的,参赛队伍水平也高,球场座位根本不够用,各地来看比赛的观众开来了1000多辆车,村里还专门租了10亩空地停车。”一村民告诉记者。
李海渤说,现在,葛庄村的篮球赛,不光是村里的大事,更是全县的核心赛事。

好运皆自篮球来
打篮球不仅健身,还为部分村民带来了好运。葛庄村葛毕通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打篮球而改变的命运。葛毕通今年60岁,当年组建第一支篮球队时,他就是其中一名队员,后来因为打篮球好,体能也不错,被体育学校的老师看重,破格录取,成了一名真正的体育队员。自此,他便离开村子到外地求学,后来,他就到肃宁县城上班了。他的两个弟弟葛毕敬、葛毕臣都因为对篮球爱好并技能超人而走出农村。
在葛庄村,像葛家兄弟一样凭借篮球技能、超好的体能改变命运的至今有30多人。“这是意外收获。”李海渤说,40多年来,葛家庄的“篮球故事”里,每个人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197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向葛家庄授予“河北省篮球之乡”称号。李海渤说,葛庄村现有470户,1700多人。村庄不算大,村民们大都热爱篮球运动,浓厚的群众基础使葛庄村打篮球出了名儿。
“因为篮球,近些年村里打牌的人少了,闲酒也少喝了,聚在一起看NBA和CBA比赛的多了,风气好了很多。”村老年队66岁的队员李宗群说,过去村民房前屋后都有大土堆,费了几十年劲推不动,后来,老年队的球友们一商量一起到各家做思想工作,最后3个月清出了4000多方粪土、柴草,拓宽了1500多米街道,铺上了20多万块砖。
目前,葛家庄不仅长期拥有老年、青年篮球队,学校的篮球梯队建设也一直延续。 “打篮球不仅健身,还能让葛庄村的篮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是李海渤的心愿,也是葛庄村每位村民的心愿。作为葛家庄的“掌舵人”,李海渤明白,村子发展离不开篮球。
“今后,村里会建篮球纪念馆,把40多年的篮球故事展示出来。以标准化篮球场为中心建设一个篮球公园,这块工作也已经提上日程。”李海渤说。
李海渤告诉记者,目前葛庄村在县中学协作下已在筹建篮球学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