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引领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郑进超 通讯员 崔述同
美能达公司硅酸钙板项目车间主体落成,将在“绿色建材”领域填补河间经济开发区空白;大圆节能材料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板块(新三板)准备上市,将借助资本市场优势,在经济开发区加快项目建设……近来,河间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喜讯频传。涉足新材料、试水资本市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表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迈出新步伐。河间经济开发区——
龙头企业成创新领头羊
在河间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区,美能达公司硅酸钙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这个首批由3个产业项目(纤维增强硅酸钙板、涂装装饰板、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构成的建筑新材料,正在一步步从产业构想变为现实。
硅酸钙板作为新型绿色环保建材,除具备传统石膏板的功能外,更具有优越的防火性能及耐潮、使用寿命超长的优点,大量应用于工商业及工程建筑领域。预计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形成年产值超过3.5亿元,对河间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质量与规模同步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科林公司是开发区重要保温新材料生产中心之一,并与中船重工702所、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组建岩棉、玻璃棉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致力于突破机制体制束缚,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实验室的研发成果转化为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孵化出独具创新优势的新材料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大圆公司则将人才优势发挥到极致,公司花5000多万元买进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很多环节减排不达标,于是自己动手,研制出比原设备更先进的生产线,综合节能达到20%。其自主研发的新型玻璃窑炉设备,创新燃烧加温方式,比之前节约能源30%,还可明显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能增加。
凭借较强的创新能力,全省首家保温材料研究中心最终落户大圆。
集群效应凸显
河间保温材料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有企业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0余家,产品销量占全国60%以上,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保温材料生产集散地。
河间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已释放出强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吸纳了大圆、美能达、科林、环亚、大浩、博威等一大批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了以保温新材料、建筑新材料及功能复合材料等为主要发展方向,涵盖研发及产业化各环节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驱动河间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强力引擎。
如今,河间经济开发区的新材料产业呈蓬勃之势,10余家新材料企业或项目竞相落地,呈现结构新材料功能化、保温新材料实用化、新能源材料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同时,随着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也呈现出整合优化、协同发展的趋势。
博威公司的主导产品为岩棉制品、橡胶制品等。为了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额,博威公司与九龙建材公司强强联合共同组建九天博威公司,为企业发展注入全新动力,收获明显的市场效益。目前,博威公司已具有年产2万吨岩棉制品、6万吨橡胶制品的生产能力,成为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之一。
纽带衔接形成规模经济
2014年,河北省保温材料研究中心落户大圆公司,随着研究中心功能不断完善,逐渐成为联系企业、科研院校及政府的纽带。
“中心”既有入区企业的积极参与,又有河北省防腐保温行业协会、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机构参加,而且得到河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实现了配套企业之间的互通有无,强化了政府对企业的精准服务,使河间优势资源得到高效整合,产业的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河间经济开发区保温材料研究中心属非营利性质,最初由河间几家从事保温材料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单位发起。随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加入其中。
“河北省保温材料研究中心”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在信息、产品、服务、市场等方面共享互利,能够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多层面形成长期的统筹合作机制。
与此同时,努力打造“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是推动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机遇。开发区按照“政策引导、企业为主、资源聚集、联盟推动”的思路,完善新材料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带动河间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走创新性、产业化、规模化之路,力争成为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新材料领域研发和孵化基地、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以科技研发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为特征的河间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也成为河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空间最大的产业之一。河间经济开发区负责人介绍,将借助“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鼓励科技驱动型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