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沧州 社会

创新模式 催生发展“洪荒之力”

2016-08-14 12:53 沧州日报

本报记者 郑进超

在经济新常态下,瀛州经济开发区多种渠道谋发展,积极对接京津,吸引央企、京企,做大经济增量,同时,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一批草根企业成长为高富帅;并加强同企业之间的无缝衔接,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校对接的桥梁,促进企业创新发展。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17亿元,税收4.12亿元。瀛州经济开发区正逐步发展为产业特色明显、龙头企业带动强劲、产能规模增长迅速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QQ截图20160814125014

 

对接京津 积蓄快发展的能量

总投资53亿元的北京电力设备总厂高压封闭母线项目和总投资25亿元的北京振兴华龙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奥丁新能源节能型太阳能空调及中央空调器项目、投资5.2亿元的北京天基新材料……近两年,河间瀛州经济开发区抢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车,引入央企、京企,借势发展。

河间瀛州经济开发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开发区位于河间市区东部,总规划面积17.92平方公里,处京津石大三角中心,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地带,驱车1.5小时可达北京、天津、石家庄、天津港、黄骅港。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开始,瀛州经济开发区瞄准京津高新技术产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开发区负责人多次进京,管委会专门组建对京招商小组,开展有针对性招商推介活动近百次,邀请央企、京企来河间参观考察数十次,同时,积极派招商小分队前往北京各开发区驻点招商,挖掘外溢资源,奏响了全面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乐章”。

产业转型升级 开启“绿色”发展模式

从一家家的小作坊生产,到如今的现代化的生产线,企业发展,产业壮大,河间再制造产业步步为营,2015年成为河间成为京津冀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并列入京津冀“十三五”发展规划。

电线电缆、信息设备、机械装备制造、再制造产业,这些有几十年历史的传统产业,如今正从草根成长为高富帅——拥有众多外观设计及实用新型专利,创出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3个。

近年来,瀛州经济开发区积极发挥创新驱动的“乘法效应”,营造创新氛围,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对接,成功促成河北明尚德与清华大学、义博通信与河北工程大学、德昊线缆与上海电力研究所、武汉电力科技研究院等的顺利合作签约,推进了产学研基地建设。

其中,德昊公司已成功掌握了稀土高铁铝合金电缆的核心技术及制造工艺,参与并主导了“稀土铝合金电力电缆”国家标准制定,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能生产铝合金电缆的企业。河北迎辉公司成功取得多项外观和实用设计专利,其马达产品成为国内品类最齐全、质量最过硬的产品。河北明尚德公司成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产学研对接、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创新,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效益增长点,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创新服务模式 打造发展“软实力”

“环境即竞争力、服务即生产力理念”瀛州经济开发区负责人介绍,他们积极落实“契约式、代理制、标准化”服务,实行“办事公开制、一抓到底制”的保姆式服务。在经济新常态下,引导企业抱团发展,组建“瀛州经济开发区企业之家”,开设“企业培训学校”,以沙龙形式组织企业家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

今年以来,他们重点组织企业上市专项辅导、精益化管理等座谈和培训活动,在他们支持下,义博通信公司计划年内实现上市融资。

他们积极创新服务渠道,创建微信平台进行招商引资、企业宣传、招才引智和企业服务。2014年,瀛州经济开发区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和ISO14001环境管理“双体系”认证,管理和服务企业能力加速提升。

面对周边县市的“群雄并起”,瀛州经济开发区逐步把目光精力转移到以产业助推跨越发展上来。今年以来,瀛州经济开发区借力区内迎辉、江轮等机械再制造知名企业,积极开展与国家再制造产业机构和专家对接联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机械产品再制造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梁秀兵等众多专家到瀛州经济开发区就再制造产业开展专题调研。

去年,瀛州开发区与北京科技协作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零部件再制造分会、机械产品再制造国家工程中心、浙江手拉手集团对接洽谈,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了京津冀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示范基地和北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进程。这将进一步加快整合提升开发区乃至河间市再制造产业,发展集回收、拆解、检测、制造、研发等于一体的再制造基地,规范再制造标准、技术认证,打造再制造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